上交所表示要从源头开始防控风险

2019-08-23 17:42 观察 1阅读 投稿By:同程财经
 

近期,众多上市公司针对公司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发现上市公司风险因素有所集中。针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具体情况。

上交所称,近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出现一定放缓,但整体公司质量稳中向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截至8月16日,沪市主板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487家,总市值约31万亿元。大部分企业保持了业绩稳定增长,是经济建设和沪市蓝筹市场的基本盘、优等生和主力军。沪市公司市场容量和深度已今非昔比,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对于上市公司风险因素在一段时期内有所集中,上交所认为其原因是多元的,需辩证看待。一是质押、债券和商誉风险仍需密切关注,但已有所缓解。第一大股东质押比例达到80%以上的公司178家,质押市场余额约1.62万亿元,距峰值已有所降低。今年到期偿还债券尚有78只、回售债券尚有50只,合计余额约1978.6亿元,绝大多数预计能按期兑付,个别存在一定兑付风险。2018年年末商誉金额约5143亿元,合计减值计提约383亿元,大额减值计提主要集中在二十余家小市值公司,整体基本可控。二是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恶性违规案件有所增加,但属局部偶发。2019年以来,有些公司财务造假、内部公司失控、重组业绩不达标,挫伤了市场信心。对这些案件需要高度重视,严查严处。

同时,对于这些情况也要结合实际,理性分析辨证看待。一是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有些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甚至出现经营困难,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宜简单泛化为“白马股”爆雷。二是确有一些公司丧失诚信、严重失控,在外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前期隐藏的问题难以掩盖。尤其是部分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突破底线,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部分中介机构怠于履职,甚至与上市公司串通违规。对于这一类情况,必须紧盯快查、严肃追责。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了近年来市场关注的一些重大风险个案,事实上,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在前期受到交易所关注、问询或纪律处分。市场关心的不少风险公司和风险事项,多数是通过交易所公司监管部门问询和督促得以揭示的。通过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及二级市场交易,这些风险也得到了逐步释放。

总之,从目前来看,沪市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保持了良好的稳定发展趋势,而部分风险事件集中地出现是有很多原因促成的,还要需辩证看待。

声明:财经数据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财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