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最后一天,还会选择“剁手”吗?
今年“618”,不少电商平台表示,简单消费,不用熬夜,不玩数学。有平台表示跨店满减“满300减50”。还有平台称,消费者不用再单独领券,即可直接下单享受“每满299减50”的优惠。
记者观察一段时间发现,虽然有打折秒杀等机会,但穿插在系列活动之中,消费者难以判断什么时候才是“最低价”。另外,多家电商平台的打折力度并不大,一些商品甚至比平时还要贵一些。
近日来因为疫情等原因,不少地区物流受影响,这也或一定程度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除了物流等因素影响外,不少消费者称,“被套路麻了。”例如,上面提到的先涨价后打折,或者大促涨价反而不打折,类似的套路还有很多。
加入购物车的商品降价后显示比加入时降**元,但如果涨价后则不提醒。
记者连续多天观察发现,很多放入购物车的商品显示“比加入购物车时降**元”“直降**元”,但如涨价则不提醒。某款方便面,甚至多天一直显示“仅剩2件”,技术性“催促”消费者下单。
针对电商平台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电商平台表示,“有些商品可能显示价格较高,但一定要看最终实付款,因为消费者在付款的过程中会有满减、优惠券等折扣,最终大促期间还是比平时便宜些。”
另外,还有一个消息值得消费者关注,为了规范经营者明码标价行为,预防和制止价格欺诈,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列举了七种典型价格欺诈行为,其中包括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该规定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明确,实际成交价格能够使消费者或者与其进行交易的其他经营者获得更大价格优惠,这种情况不属于价格欺诈。
在最后一天的大促中,或许更多朋友们的消费心态已经躺平,或许不会掀起什么消费的涟漪,但如果有“漏”可捡,也不是不可以。